蒲松齡(1640-1715),字留仙、劍臣,號柳泉居士,清代著名文學家。他的短篇小說集《聊齋志異》在思想內(nèi)容和藝術(shù)成就上都達到了我國文言文短篇小說的最高峰,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。同時他又兼擅詞曲,有《聊齋文集》《聊齋詩集》等行世。
蒲松齡是淄川(今屬淄博市)城東滿井莊人。在清代,淄川是濟南的屬縣,因此從大的范圍來說,蒲松齡也是濟南人,濟南也可謂他的故鄉(xiāng)。在他的一生中,或游學,或應試,或辦事……經(jīng)常往來于淄川與濟南之間,與當時濟南的文士過從甚密,對濟南的湖光山色非常熱愛,因此寫下不少贊頌濟南山水名勝的詩文佳作。其中五百余言的名篇《趵突泉賦》,就充滿對趵突泉的熱愛、贊美之情。
賦的開頭先對趵突泉作了概括介紹:濼水之源,發(fā)自王屋;為濟為滎,時見時伏;下至稷門,匯為巨瀆;穿城繞郭,洶洶相續(xù)。自開府之品題,成游人之勝矚。朱檻拂人,丹樓礙目,云是舊時所為,當年所筑。
這段文字是說趵突泉水發(fā)源于河南王屋山。由此山流出的濟水從地下潛流,至濟南城西便噴出地面,形成泉池。泉水穿城繞郭,日夜不息地奔騰歡唱著;泉邊朱欄回廊,高樓巍峨,似在講述著昔日的輝煌。
接下去,又具體地描寫趵突泉的壯觀聲勢:爾其石中含竅,地下藏機,三峰而直上,散碎錦而成漪。波洶涌而雷吼,勢澒洞而珠垂;砰訇兮三足鼎沸,鞺鞳兮一部鼓吹。沈鱗駭躍,過鳥驚飛,羌無風而動藻,徑上欄而濺衣。
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,認為這泉底一定藏有石洞和神秘的機關(guān),使得噴出的三股泉水像山峰一樣高高聳立,散開的水珠又被陽光織成錦緞般的漣漪。那轟鳴的泉聲如雷貫耳,倒卷的泉水像珠簾低垂。池中錦鱗騰躍,池上過鳥驚飛。清澈的泉水中綠藻搖曳,濺起的水花不時地把游人的衣衫打濕.……
在從不同的側(cè)面寫了趵突泉的聲色之后,接著又寫月夜中的泉景:夜氣長薰,濤聲不斷;沙陣摶云,波紋似線;天光徘徊,人影散亂;快魚龍之騰驤,睹星河之隱現(xiàn);未過院而成溪,先激沼而動岸;漱玉噴花,回風舞霰;吞高閣之晨霞,吐秋湖之冷焰。樹無定影,月無靜光,斜牽水荇,橫繞荷塘。冬霧蒸而作暖,夏氣緲而生涼。
傍晚,泉上水氣蒙蒙,濤聲更加響亮。泉水中浪花翻涌,天光人影共徘徊;錦鯉在水中跳躍,不時地撞破倒映在水中的天空。泉水流出池中,便成滾滾溪流。溪水拍擊著兩岸,激起浪花飛濺,風吹成霰 。清晨,泉水把披在高閣上的朝霞擁進懷中,深秋,泉中又噴吐出冷涼的寒氣。水中的樹影動蕩不定,如銀的月光也難以平靜。水流把荇菜沖得左搖右晃,又曲曲彎彎地繞過荷塘。冬天泉上云霧蒸騰而飄暖,炎夏泉上水氣縹緲而生涼。
緊接著,再寫不同狀態(tài)下趵突泉的各種雄姿:其出也:則奔騰澎湃,突??锵?,噌噌吰吰,炤翠色以盈裳。其散也:則石沈鶻落,鳥墮蝶飏,泯泯棼棼,射清冷以滿眶。其清則游鱗可數(shù),其味則瀹茗增香,海內(nèi)之名泉第一,齊門之勝地無雙……
泉水從地下噴出,奔騰澎湃,突兀直上,聲如雷鳴,泉色染綠了人的衣裳;泉水飄散開來,則如石沉鶻落,鳥墜蝶飛,紛紛揚揚,清冷的水珠射向四方。泉水清澈,清得游魚歷歷可數(shù);泉水甘甜,泡的茶水香馨入脾……因此,它被譽為“天下第一泉”,在華夏大地沒有能與之比肩者。
以上直接寫趵突泉之美。這還不夠,作者轉(zhuǎn)而寫了康熙皇帝游泉的情景及友人的評論,間接的來表達趵突泉的美麗可愛:迨夫翠華東,警蹕至,天顏喜,詞臣侍,爰飛鸞鳳之書,寫成蝌蚪之字,如飛燕之凌風,似驚鴻之舒翼,穹碑臨池,輝影萬世。東海之游人顧而嘆曰:“幸哉泉乎!滔滔滾滾,幾百千年,夜以繼晝兮,無一息之曾閑。誰知千載而下兮,邀圣主之盤桓。誠一時之隆遇兮,覺色壯而聲歡?!蹦烁柙唬骸皷|園楊柳樹,西園桃李花。不逢鄒生吹暖律,空聞苔莓老山家。喜漰騰之小技,乃分太液之余華?!?/span>
短短幾句話,就寫出康熙皇帝對趵突泉的熱愛:一見到趵突泉,這位當朝圣主便龍顏大悅,奮筆直書,其優(yōu)美的書法“如飛燕之凌風,似驚鴻之舒翼”。他題寫得“激湍”二字被刻在碑上,立在泉邊,光耀千秋萬世。游人看了不禁驚嘆說:“這趵突泉是多么幸運啊!千百年來,它滔滔滾滾,夜以繼日,從未停過噴涌。沒想到流淌了這么些年,終于迎來了一代圣主前來觀瞻,這實在是莫大的恩寵,讓人不勝欣喜!”最后,就用這首歌作結(jié)吧:“東園楊柳樹,西園桃李花。它們都未遇上鄒生吹律使天氣變暖的幸運,所以同青苔莓草一樣老死于窮鄉(xiāng)僻壤。而趵突泉卻以奔騰跳躍之小技,享受到皇宮中太液池的榮華富貴!”
《鄉(xiāng)園憶舊錄》的作者王培荀曾評價蒲松齡是“詩文中白描高手也”;清初著名詩人施愚山則說蒲松齡的詩文能“剝膚見骨”。這些寫作特點,都很好地體現(xiàn)在《趵突泉賦》一文中。盡管蒲松齡寫趵突泉的詩文僅此一篇,但它卻真實生動地寫出了趵突泉的壯觀風采,為趵突泉立了一塊歷史豐碑。很顯然,如果沒有對趵突泉的細致觀察,深刻體驗,和對它的深厚感情,是很難寫出這樣傳之千古的美文來的。